图片 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_欧冠足球游戏官网_欧洲冠军联赛-在线|投注

用户名:

密码:

验证码:

2017年

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

2013-11-05 21:21 点击次数 :

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


马未都

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


王刚

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


海岩

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


嘉宾精彩幽默的演讲令现场笑声阵阵。 均 金定根 摄

点击进入》》现场演讲实录(视频

本报记者 曹静 黄玮     这个元宵佳节,三位中国收藏界的“大腕”马未都、王刚和海岩,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43届文化讲坛的观众们,奉上了一席特别的“汤圆”。浓浓的美好,就是文化味。     谈到文物,谈到收藏,三位收藏家都怀着一种文化的温情与敬意,真实呈现一份属于文化本质的快乐与意义。     今天,在收藏热的背景下,与收藏有关的事正屡屡被误读,所以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,他们走进文化讲坛,彼此呼应,共同表达,努力完成的是一次“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”。这追问,穿透目前收藏界的种种乱象,充满力量,发人深省。 马未都—— 最终的快乐是文化快乐     很多人知道马未都是收藏家,却不知道他早年是文学青年、出版社编辑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马未都与王朔等人合作,参与编剧 《编辑部的故事》、《海马歌舞厅》等,同时也开始收藏文物。文化讲坛主持人对马未都幽默的介绍,道出其人生一种精神:“马先生过去是‘文青’,文学青年。现在还是‘文青’,文物青年。虽然头发斑白,但多年来一直像个热血青年一样扑在文物收藏事业上。”     而马未都信手拈来的一则小故事,立即就向观众们证明了他对收藏的这份热血或热爱。“我那时候刚结婚,住的房子很窄,卧室里搁一张床、一个桌子就没地儿了。可我半夜老要醒来看文物。那时候,灯泡都弱,看不清楚。我就跑到当时北京王府井一家卖照相器材的商店,买了一只300瓦的灯泡挂在床头,半夜突然醒来就拧开,抱着东西就看。我太太说,这还让人睡觉不?”     痴迷收藏的马未都是快乐的。这种快乐,在他看来是文化的快乐:“文物增值的快乐无需讳言,当然是很快乐的,但这个快乐是短暂的。事实上,人无论如何逃脱不了的是,文化对你的诱惑。当财产对你不重要的时候,比如说,100岁以上了,坐在轮椅上什么事情都不能做,钱对你已经不重要了,但是打开电视听一出沪剧,深圳新闻网,这时候就快乐了。”     身在收藏界多年,马未都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买家卖家。他看到,无论是有知识的还是没文化的,对于文物都有一种质朴的文化情感。“上世纪80年代,我曾经向一个捡破烂的张老头买了一把壶,他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。当时,他摸着这把壶,说‘多好的壶啊,归你了’。我想,他卖废品时,可不会说‘多好的废品,卖你了’吧。”     执着于藏品所带来的文化快乐的马未都,当然也注意到今天的收藏越来越多地被金钱所影响。对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问题,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“价值一定不是资本说了算,价值一定是艺术创造者说了算。这个有时候是需要后人,需要长时间的历史来验证的。”     作为收藏家和文物鉴定家,马未都把文物的价格看得很淡:“我鉴定文物真伪,但从来不给出价钱。因为价钱牵扯出无数问题,各地的价钱不一样,而且文物的价钱完全超乎你的想象,我能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说明价格的合理或者不合理。”他还告诉观众,“大家不要认为文物都是天价,动辄上亿。只要你有一点闲钱,哪怕是工薪阶层,几千块钱、几万块钱都有可能买到让你非常心仪的文物,当然前提是你要喜欢。”     马未都认为,对中国人而言,外国文化的魅力很可能只是一种新鲜,“给你最大乐趣的文化一定是你熟悉的文化。”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来自于文化,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、强国,“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”。 王刚—— 严峻的课题是“去伪存真”     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,王刚用 “冰火两重天”来形容当前的收藏界。     说“火”,他举出一连串数字作证:“整个2010年,拍出超亿元高价的艺术品就有16件之多。我记得十几年前在拍卖场上,有人叫个 ‘100万’大家就会热烈鼓掌,现在呢,不过亿没掌声。2010年,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金额一共是573亿人民币,比2009年提高150%。”     虽早已是行家里手,但艺术品市场的“火爆”常常让王刚看不懂:“2008年5月天津文物拍卖会,我看上了一个乾隆时期的瓶子,估价是120万元。我想自己还能出得起,举了个150万,后来举到了180万。结果最后成交价是599万元。没想到,两年后我在拍卖场上又见到这个瓶子,再一看,估价700万到900万。对这个估价,当时我还抱着看笑话的心理呢,结果,最后成交价是3400多万元。”     收藏的“火”中,更有着种种令人心寒的“冰”。王刚所在的《天下收藏》节目组曾在北京、兰州等地办过3场特别节目,为老百姓的藏品免费鉴定,人山人海。“虽然我知道民间收藏的真品不会很多,但是我没想到会少到如此程度——三座城市的赝品率都是95%,这难道不反映了当下的收藏现状吗?无独有偶,央视《鉴宝》栏目一位专家说自己看了60万件藏品,其中真品不过几万件。”     在当前的收藏界,已经形成了制假、贩假、售假的“灰色产业链”。王刚认为,一方面人们对一些制假、贩假的现象过于容忍,尤其是自身没有受到经济损失时。另一方面,我们对于买假缺乏反思。“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,我们买假的时候是什么心态?不少人其实不也是图利么?鲁迅先生写《一件小事》,说要榨出皮袍下的那个‘小’来,我们作为收藏爱好者,自己不妨想一想,能不能挤一挤我们心中那个‘贪’来?”     作为演员,王刚始终守护着一种“真”的文化态度。尽管他饰演的和珅早已经深入人心,但他仍会因为剧本里提到的一个典故,而花三个晚上翻《清史》、查《论语》,直到水落石出才安心。作为收藏家,他同样坚持一种“真”的文化追求,那高高举起的护宝锤,就是他“去伪存真”坚定决心的象征。在文化讲坛上,他坦言:“我也曾经期待自己不要老拎着锤子来回挥舞,有两次还把自己弄伤了。但后来发现,自己砸的可能不仅是假宝贝,还是很多假现象、假的事,假的人。” 海岩—— 文化的价值谁做主     海岩打造的“海岩剧”风靡20多年,但少有人知道他还是半路出家的收藏家。昨天,他一登上文化讲坛,首先就向同台的两位“老师”致敬:“我的第一位老师是马未都先生。我的第一件、第二件、第三件藏品,都是马先生带着我一件件去买来的,价钱都是马先生帮我‘砍’的。我的第二位老师是王刚先生,我经常收看他主持的《天下收藏》,我的很多关于收藏方面的知识,都是从这个节目当中获得的。”     作为跨界高手,海岩收藏、写作两不误。他透露,目前正在创作的一个剧本就与文物有关,关于中国历史上成功追索回来的一件国宝级文物,失而复得的故事曲折紧张。促使海岩动笔的一个直接原因,是一些媒体在采访此事中的细节:提问者对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并无兴趣,而只盯着问值多少钱。“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生态的问题。”海岩说,金钱已成为很多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里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。     海岩指出,“价值”和“价格”混为一谈,甚至以“价格”取代“价值”已是一种常见现象。“曾经有一位收藏家、著名企业家就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,说艺术品的价值过去可能是由艺术家说了算,现在是由资本说了算。”当前的收藏界,资本、权力、市场乃至炒作,都会极大地影响艺术品的价格。     另一方面,“文化”和“文化产业”又被错误地画上了等号。“我们一直说要振兴文化,但很多其实都是振兴文化产业。产业有产业的标准,是利润、是市场;而文化的标准是审美、精神和情感。现在拍卖公司总结成果,很少谈艺术、谈价值,基本上是在谈价格:超过千万元的多少件,超过亿元的多少件,以此作为进入‘亿元时代’的证明。”在这种情况下,艺术品的价值究竟由谁做主?     发出这一令人深思的追问后,海岩转而反躬自省:“我觉得可能我们更多地要问问自己,作为一个收藏者你喜爱不喜爱,你是投资还是喜爱?如果是投资,我认为就不在收藏范围内,因为你并不是想收藏,更不是想传承,而是想交易。”海岩透露,曾有拍卖公司告诉他,他藏品的价钱可以拍高,问他愿意不愿意拿出来拍,“我当时就说不愿意拍,因为我喜欢。后来别人都说你傻,但我说,我确实喜欢,要留下来。”     追溯这简单质朴又执拗的“喜欢”从何而来,海岩认为,这来自于自己受到的历史教育和文化熏陶,也来自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和文化自觉。“一个人如果对本国的文化不熟悉,对祖先留给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不热爱,他会爱这个国家吗?”     因收藏黄花梨家具,并推动黄花梨收藏和传统木作文化保护与传承,海岩曾被评为2009年“中华文化年度人物”。在领奖时他曾这样感叹:“在人类的历史上,像中华民族这样几千年万劫不散,是历史所罕见、人类所罕见的,而这依靠的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。在网络时代和全球化的时代,资本的力量和传播平台的强大正在将年轻人的心拉向西方。在这种情况下,需要我们所有人为中华文化的继续传承做出努力。”     海岩回忆说:“领完奖后有记者问我:‘你认为《阿凡达》这样的西方文化不好吗?’我回答,‘《阿凡达》是西方的优秀文化。’同时又反问那位记者,‘你觉得世界上只有美国文化,世界就美好了吗?’这时,我看到边上一直给我们录影的摄像师,一个时髦的年轻人,一手扛着机器,一手向我竖起了大拇指。”    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43届文化讲坛实录将于2月25日刊发,敬请垂注。

(责任编辑:好日子)
文章人气:
首页 | 新闻 | 财经 | 军事 | 百科 | 科技 | 数码 | 汽车 | 游戏 | 娱乐 | 体育 | 文化 | 教育 | 房产 | 旅游 | 健康 | 女性 | 明星 | 美女